减重手术只是一种“不得已”的医疗手段尚竞配资,关键是要从根源上解决肥胖相关的疾病负担。
撰文丨凌 骏
责编丨汪 航
最近,上海新华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龚伟有点忙不过来。
除了专业方向的肝胆胰诊疗,7月1日,龚伟牵头发起了名为“寻找沪上第一胖”的公益活动,联合医院多学科专家,面向全上海肥胖人士,免费或部分减免费用做减重手术。活动异常火爆,短短一周就吸引了近2000人报名,专科门诊一号难求。
伴随此次活动的是新华医院正式成立了“体重管理和代谢疾病诊治中心”,联合普外科、内分泌科、营养科、皮肤科、妇产科、儿科、精神科等10个科室的顶级专家。
近年来,肥胖代谢相关的疾病负担日益增加,在上海,每年约有千余例患者会接受减重手术。而随着多学科中心的成立,龚伟告诉“医学界”,“之后,我们还计划开设专门的病区,建立随访,进一步实现对肥胖症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”
新华医院体重管理和代谢疾病诊治中心团队
肥胖只是表象
7月7日上午,龚伟在门诊中遇到了活动开展以来“最棘手”的一位患者。
“这位患者只有20岁尚竞配资,身高1米7出头,体重却有约260斤,BMI值43kg/m²。他还有6年的病史,联用3种降压药,同时罹患脂肪肝、肝功能异常、心脏起搏异常等。”龚伟告诉“医学界”。
导致肥胖的原因多种多样,或许是先天遗传,又或许是不爱运动、暴饮暴食,也可能每种因素都占到了。但胖到这种程度,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已不起效果。
龚伟告诉“医学界”,一方面,由于超大体重,下肢难以承载负荷,日常的锻炼已难以进行。
另一方面,“长期肥胖还会引起体内代谢平衡的改变,导致人们常说的‘喝水都会胖’。”
据龚伟介绍,这位患者已尝试过饮食控制等干预手段,还用上了“减肥针”,但都收效甚微,“偶尔好不容易减掉的几斤,没过多久又会胖回来。”
在新华医院肥胖代谢相关门诊,近年来这类患者愈发多见。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,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也接近20%。2019年,我国因超重或肥胖造成的死亡占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11.1%,相比1990年的5.7%显著增长。
减重手术是治疗肥胖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。目前,主流的手术方式有两种,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(LSG)和腹腔镜Roux-en-Y胃旁路术(LRYGB),其通过改变胃容量或肠道吸收路径,减少食物摄入或营养吸收,减少饥饿素分泌,从而达到长期控制体重的效果,占全球减重手术总量的90%。
此外,减重手术还可以通过调节血糖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,刺激胰岛素分泌,改善胰岛素抵抗,从而逆转糖尿病。
但这种方式并非万能,患者“来得太早”,医生不会轻易“切胃减重”。目前,我国相关的指南共识,多将BMI≥32.5kg/m²作为手术体重适应证的界定值。低于这一指标的,则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基础健康情况,是否存在多种相关代谢疾病等,再行决定。
龚伟对“医学界”介绍,开展减重手术,“一般还要求患者至少已尝试过半年的生活方式管理、药物治疗等方式。在这期间,若患者是继发性肥胖,医生通过对原发病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,也能一定程度改善体重。”
但若患者来得太晚尚竞配资,身体条件太差,BMI值严重超标且存在多种共病,则又会极大增加手术风险,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窗口期。
事实上,肥胖只是表象,有多项研究显示,有超过200种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。胖得越久,晚期并发症越多,致残致死风险越高。而体重基数越大,非手术减重的效果也越不明显。
龚伟曾会诊过一位BMI值高达59kg/m²的患者,“他是被轮椅推来医院的,就诊时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衰,我们评估认为无法进行减重手术。后来听说这位患者去世了。”
龚伟表示,单纯就减重手术而言,本身并不复杂。随着技术、器械不断发展和成熟,对有经验的医生,操作上没有太大的难度。以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为例,目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、死亡率,也已和阑尾、胆囊切除差不多。
“但关键在于,我们想让公众意识到,肥胖不仅只意味着体重超标、影响形象,它对全身各器官、系统也会产生影响,需要加以重视。”龚伟说,“逃避现实畏惧治疗,或因对身材过度焦虑,明明只是‘微胖’,却试图通过不科学的方式减重,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。”
多学科体重管理
大约从2015年起,龚伟逐渐观察到,门诊中的肥胖者越来越多。
作为一名专攻肝胆胰方向的普外科专家,龚伟告诉“医学界”,“最早,只有零星的患者前来咨询减重手术。那时,公众普遍对这种手术的安全性还非常担忧,会来到我这,往往意味着他们已经跑遍了多家医院,能试的方法都试了。”
后来,减重相关的医疗需求量日益增加,经口口相传,也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找到龚伟。
《肥胖症诊疗指南(2024年版)》指出,建议使用BMI=24.0-27.9kg/m²,及BMI≥28kg/m²,来定义超重和肥胖。男女腰围分别≥90、85厘米,为“中心性肥胖”。对成年人而言,无论男女,以身高1米7为例,只要体重超过73公斤,就是超重;突破81公斤,属于肥胖。
但同样是肥胖,不同人群的情况却千差万别。于是在2023年,龚伟联系了不同科室的负责人,策划组建起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的多学科团队。
据龚伟介绍,“一开始,我们的合作模式是‘分散的’,患者初诊到哪个科室,就由哪个科室的医生负责,有需要时再发起会诊。”直到本月初,在积累了大量经验后,龚伟正式牵头,成立了“体重管理和代谢疾病诊治中心”。
肥胖是糖尿病等慢病的重要危险因素,垂体疾病也会导致继发性肥胖,作为中心的牵头发起人之一,团队里,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苏青会对患者的代谢调控进行评估,并制定相应的医疗方案。
一些女性肥胖者还伴有、子宫内膜癌等妇科疾病。妊娠期的肥胖女性,会形成“母体-胎儿”双向风险链,难产、流产、发生子痫前期的概率也成倍增加。针对这一部分患者,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方旭红团队会第一时间介入,给予专业的指导。
减重人群还易发皮肤问题,减重手术后也可能出现皮肤松弛的现象。同时,如果缺乏持续的生活方式管理,即便做完手术,体重依然存在反弹风险。龚伟也见过不少患者,术后的“袖珍胃”又被一点点地撑大,营养吸收越来越好,手术减掉的重量很快又被“吃了回去”。
龚伟告诉“医学界”,减重的手段并不是单一的,需要多学科团队结合实际情况,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。“此次中心的成立,就是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,满足肥胖人士复杂、多元的医疗需求,提供一站式精准诊疗和健康管理解决方案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在院内配备多学科团队,目前中心还与社区医疗机构合作,筹建“全专结合区域体重管理”。
龚伟表示,在这一体系中,社区医院将负责日常体重、腰围、体脂率监测及基础健康宣教,尽可能将肥胖“扼杀在摇篮里”。而当患者在上级医院接受了减重手术等治疗方式后,后续的随访管理也可以在社区医院完成。
“医疗行为的整体原则是以预防为主,尽可能追求用低成本、低创伤的方式,去解决相应的健康问题。减重手术只是一种‘不得已’的手段,我们更希望能通过构建‘预防-干预-维护’三级管理体系,从根源上去解决肥胖相关的疾病负担。”龚伟说。
*“医学界”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一对一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