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安配资
编者按: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,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。南方杂志社、南方+党建频道平台特此推出《南粤先锋》专栏,讲述南粤党员故事,讲解党建知识,树立先锋形象,敬请垂注。
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。实现这一宏伟目标,不仅需要靓丽的“面子”,更需要坚实的“里子”。“地基不牢,地动山摇”,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做深做实地下文章,才能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城市建设中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以往,部分城市的发展时常陷入“重地上、轻地下”的困境。“拉链马路”年年开挖,反复施工扰民不止,群众戏言“马路一拉又一条,修来修去没完没了”;“逢雨必涝”成为顽疾,一场暴雨便让城市“看海”;管线事故时有发生,停水断电困扰日常生活……地面光鲜与地下脆弱的巨大反差,成为群众吐槽的“高频词”,这不仅严重影响市民的日常出行与生活品质,更是暴露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脆弱。
究其根源,主要在于“三个跟不上”:首先统筹跟不上,规划、住建、城管、电力、通信“九龙治水”,条块分割导致“今天埋水管、明天换电缆”;其次是投入跟不上,有限资金优先投向“看得见”的立面整治、景观亮化,而地下管廊、排涝系统等“潜绩”只好让路;再次是观念跟不上,一些干部把“显绩”当政绩,对“任内不露脸、长远利百姓”的工程缺乏动力,导致“年年治涝年年涝、次次开挖次次挖”秦安配资,陷入“重复劳动、无效治理”的循环。
破解地下建设管理难题,推动城市发展向“内涵提升”转变,是对广大党员干部执政理念、能力作风的重大考验。作为党员干部,应该牢记“地下一寸功,民生十分暖”。必须跳出“重地上、轻地下”的窠臼,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苦功、见真功,让人民群众从不再“看海”、不再受“拉链马路”困扰的细微之处,触摸到高质量发展的温度、感受到高品质生活的质感。
必须坚持“统筹一张图”,做到规划先行、多规合一。学习雄安新区“先地下、后地上”的先进经验,高起点、高标准编制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,将干线管廊、雨污分流、海绵城市等统筹纳入“一张图”管理,同步施工。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,把道路当成自家客厅,任何动土都须经“多规合一”平台联合审查,努力实现“一次开挖、十年不动”,真正做到“谋定而后动,规划引领建设”。
必须坚持“项目一本账”,做到资金跟着民生走、投向围着短板转。积极争取财政资金,同时创新融资方式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。可以学习借鉴杭州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经验做法,通过发行专项债券、引入PPP模式等方式,拓宽融资渠道,筹集大量资金用于地铁建设、地下停车场建设等项目,切实将地下工程抓得更实更好,体现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”的责任担当。
须坚持“干部一条心”,做到潜绩也是政绩、功成不必在我。将考核指挥棒向“地下”倾斜,把地下设施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范畴,推动党员干部摒弃“面子工程”冲动,树立“百年大计、深埋功名”的价值观。建立“地下工程终身责任制”,工程铭牌既刻建设单位,也刻项目负责人,让每一米管线都能追溯到人。同时,要大力推广苏州“地下管网数字孪生”做法,用可视化平台把隐蔽工程晒在阳光下,接受群众指尖监督,倒逼干部既重“天际线”又重“地平线”。
必须坚持“治理一张网”,做到群众出题、干部答题。要借鉴杭州“城市大脑+网格议事”模式,建立“市民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机制秦安配资,把积水点、开挖点纳入社区网格,24小时响应、限时办结。要每年开展“我为城市地下献一策”金点子评选,把群众的好点子变成施工图,让城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成为干群携手的“最美一公里”。
城市的高度,不仅在高楼林立,更在基础牢靠;城市的温度,不仅在霓虹璀璨,更在脚下不湿、出行无忧。广大党员干部须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历史担当,扎扎实实补齐地下基础设施短板,以实绩实效助力写好高质量城市建设新篇章。
更多精彩内容:南粤先锋专栏>>>
【作者】白志克
【供稿单位】河源市委组织部
【栏目统筹】陈健鹏
【频道编辑】陈地杰 李拉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刘龙飞 刘树强
【实习生】徐鸣凯 丁陆薇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一对一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